一个人如果知道怎样去生活和怎样去爱,知道怎样为自己所爱的人工作,和爱自己的工作,那么他就可以享受丰盛的人生。——蔡颖卿
如书名所言,《我想学会生活》是一本关于如何“活”的书,一本告诉我们如何将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凡的书。蔡颖卿是一位生活美学家、畅销书作家、教育家,也是一位妻子、母亲。她的多重身份促使她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。她说“经验是可贵的,而生活是值得修改的。”她说“但愿我能常常修正生活,使它具备有愉快容纳自己并和谐于环境的功能。”薄薄的一本书里充斥着人生哲学,将“如何生活”,缓缓道来。
6月15日下午14点,304am永利集团心理“悦”读会第八期在学院楼402举行。本次读书会由汤燕君老师主讲,袁慧兰老师、任灵洁老师旁听,以及15名员工书友参与,共同于细微处探讨“生活”这个庞大的话题。
对全书做了简单介绍后,汤燕君老师以“平衡”二字开启了今天的话题。“这本书可以说是在谈论我们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的一个平衡问题。它谈到很重要的一个词语其实就是平衡。所谓的平衡就是怎么样去看待得与失。哪些东西舍弃哪些东西不取,我们要怎么样去学会从拥有中丢弃,然后从满足中充盈内心。”
汤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互动式的分享。虽然书名是《我想学会生活》,但汤老师坦言:“人生这个东西没法教。”在她看来,文学作品里面有很多通过作品已经可以知道、了然的东西不需要再来反复讲述。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复制的。“好像生活里头很多时候是这样的:他人的生活未必能告诉我要怎么生活,但是那个内容对我而言可以作为一个参照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就是我们今天的这个交流是谈自己的理解,未必这是一个多么准确的或者可以推而广之的东西,但对大家而言可以作为一个参照。”“这本书里面的表述是很现代化的、很文学性的、很散文化的、很抒情的,其实归根到底谈的就是一个儒道互补。”“我们很多时候的选择也好,理解也好,事实上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种选择。你觉得什么才是最根本的,才是最重要的。而基于这个根本和重要,那你所需要的究竟是哪些东西。”
在分享完自己的想法后,汤老师询问大家对于得与失有什么看法。在19汉语国际的叶丽秋看来,现在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失而不是得。很多人他一直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,总是跟别人相比较,看到自己好像比别人少了什么。他们过于的在意“失”了。事实上每个人应该都能达到一个相对平衡,就已经足够了,但是他们自己内心看不到。
汤老师提到庄子的“无待方能逍遥”,在庄子眼中鲲鹏还是“有待”的,而最理想的人生状态应该是“无待”。“‘不取’可能指的是‘无待’这种状态。我们讲‘无欲则刚’,你没有欲望的时候内心是最强大的时候。”汤老师还提到“一时之需和眼前之需”其实是一种“能力的平衡”和如何“认识自我”。大家交流放松的方式时,有中文系的同学提到“现实中不开心的事情都能在文学中找到答案。”汤老师反馈道,文学比哲学更深刻的地方在于,更具体,更具象,更个人化,能够涵盖很多个体。从书中“变动”二字,汤老师引申到了苏轼的“此心安处是吾乡。”她说到《定风波》中诗人的主体精神所体现的地方。当风雨已经是“穿林打叶”了,这个雨是很大的,但是词人在面对那样的一个情景时,用了两个字“莫听”。“莫听”是主体内在精神对抗外在环境。不但不要听,还要以一种非常潇洒的姿态去面对人生风雨。“何妨”是更加积极的一种状态,还要“吟啸且徐行”,无视风雨的存在,无视外在环境的影响。苏轼内心强大,是因为他有睿智的人生哲理观念来支撑。他对于人生的理解,是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”。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。”没有东西可以永恒,为什么要执着于得失。
最后,汤老师引用顾城的“人可以生如蚁,也可以美如神”作为总结。我们每个人都很微小,每个人都不容易,不管他的生活如何,都是有喜有悲有苦的。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说,当所有人都在受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影响时,我最终会发现精神层面的价值。
“悦”读会还是那个“悦”读会,可这又是一场不同于以往的“悦”读会。袁慧兰老师别出心裁的玫瑰给了在场所有人小惊喜。或许这就是生活,即使一切都会按部就班的到来,即使未来已经有许多已知,依然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降临。《我想学会生活》的写作缘起蔡颖卿对林白夫人《来自大海的礼物》的阅读,如同这本书是她对自己的馈赠,玫瑰与爱,也是来自生活的馈赠。就像书中所说的,“没有人能修改我们的人生,但他们可以告诉我们该如何进行调整。”这场“悦“读会在不同生命体的深浅意见中进行着,我们带着各自的经验而来,或深或浅,沟通互助,聊以慰藉。这些交错的经验简单且可贵,聆听经验者的自省、反思,确有可能从旁人的省悟中“得到避免误入曲径的警示,与提前修正自己的机会。”
“我们爱生活,并非由于我们习惯于生活,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。”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。